隔年,谢玄北伐,成功收复黄河、秦岭以南地区。
之后,东晋内乱,桓玄篡位,谯蜀独立,疆域逐渐萎缩。
刘裕崛起后,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,收复蜀地、青兖、司豫及关中地区。
然而刘裕因故返京,将领内乱,夏人入侵,导致关中得而复失。
此时,东晋领有扬、北徐、豫、江、北青、司、荆、北雍、东益、宁、交、广、北并、北冀、梁、徐、北兖等十七州,及幽、冀、东秦、青、并、兖、秦、雍等侨州,共二十五州。
东晋的统治区袭承西晋,虽然也是实行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,从而导致辖区缩小。
西晋末年,大量流民南渡。
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,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,而无实地,此即侨州郡县。
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,使其州郡领有实地,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。
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,但已有变化。
军事上,因为皇权衰微,中军往往有名无实,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。
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,统军将领称霸一方,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。
东晋多次北伐,确有助于巩固偏安之局,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,往往藉此篡位。
关于兵源方面,因为战乱军户大减,兵员改以募兵补充,或直接征兵。
其中,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,屡次击败强敌,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。
政治上,东晋朝廷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,地方设立侨置州郡。
经济上,东晋劝课农桑、出现庄园经济,江南得到了初步的开发。
然而,汉末三国以来土地兼并的情况,到了东晋时期却是愈演愈烈。
赋税上,在淝水之战后,东晋基本恢复了西晋的户调之式。
谢安的王公以下都要交税,而在役者可以免交的制度被改变了。
由此可以见到,人们把役、调对举,服役者不能免调,输调者不能免役。
《晋书·范宁传》所记便有“举召役、调,皆相资须”之言。
所谓“皆相资须”,即役、调都得承担。
闻人奭也有“百姓单贫,役、调深刻”之言(《晋书·会稽文孝王道子传》),百姓是既要交税,又要服役,从而出现了“流瑾不绝”的现象,王公贵族却是从来不服役的。
淝水之战前要纳税,而战后,也看不到有关他们纳税的规定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南朝有所谓“复士”,推其源当始于淝水之战。
淝水之战后,亲属虽不可荫,世族公卿本人却重新变成了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阶层。
这又是镇之以静方针被破坏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