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书、实地照片、过往前辈的攀爬视频,纪录片,攀爬笔记……凡是能找到的,少年都逐一反复观看过,也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推演过,自己该如何用怎样的姿势奔跑摆荡。
虽然没有实地验证过,但是,少年眼里已经浮现出志在必得的光。
必须一次成功。
余曜已经下攀到和崖壁上第二个挂片等高的位置,这是他从许多条线索中,归纳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只有一次机会。
少年微微抿紧了唇,抓握住摆荡位置边缘的手指也蜷缩用力起来。
就是现在!
余曜深吸一口气,纵身就跳向了下一个摆荡点。
他在半空中尽可能控制住自己摆荡的姿态,将幅度降低至压力最小的频次。
几乎没有多少摇摆,就将自己成功挂在了下一个位置。
一切发生在电光石火间。
观众们只觉得上一秒才看见少年松开了手,下一秒,他就像最优雅矫健的猎豹般抓住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。
没有一丁点儿多余的动作。
甚至都让人没来得及完成吐纳出一次呼吸。
“漂亮!”
老迈尔斯很潇洒地吹了一声牛仔味十足的口哨。
但更漂亮的还在后面。
摆荡之王之所以叫摆荡之王,就是因为这段线路上有一连数次对位置、距离、力度要求苛刻无比的奔跑摆荡。
哪怕
抓握的位置只错了不到五厘米,下一次的摆荡都可能会失手脱离。
这对挑战者的动态跳跃能力要求到了堪称变态的地步。
可偏偏,因为早期身高的桎梏,余曜最擅长的就是动态跳跃。
长年累月的运动员生涯,虚拟空间动辄一月的封闭式训练,常人费尽心思才能维持的平衡和精准,在他眼里,不过是心随意动,身随心动而已。
他只需要确定好自己的落脚点。
从肩膀到指尖,从腰肢到膝盖,每一寸肌肉骨骼就会自发调整成最佳完成目标的发力力度。
就像现在这样。
余曜抓住了倒数第二次摆荡的位置。
少年心知肚明,自己必须在下一次摆荡时,抓住摆荡之王路线上最末端,那个狭小的裂缝,并将自己稳定在崖壁上。
毫无疑问,这是个听上去就很让人头秃的方案。
摆荡之所以能成行,就在于运动员全身悬空的同时,双手能够抓握住岩点,悬挂起全身的重力。
简而言之,摆荡在于抓。
而裂缝则是插入手脚并固定。
“我听说这样的差别,在华国,被叫做风马牛不相及,()”老迈尔斯显然也很热爱华国文化。
他耸了耸肩,很显然,余要克服的难点,集中在了摆荡之王的最后一跃。?()?[()”
成则击败王者,败则一败涂地。
这是能够决定关键生死的最后一跃。
很多把视频挂住,就开始做其他事情的观众们一下回到了屏幕之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