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秉承估算着?,再有半个月,战事必定结束,他到时也能回永城了?。
只不过正月十五,萧秉承还在跟赵王周旋投降之事时,收到京中密函,说皇上夜里批奏折,劳累不堪,薨逝于养心殿。
密函经?过一日送来,这是昨日的事。
事发突然,灵柩现在就停在乾清宫。
皇后一身素衣,头戴白花,为明光帝披麻戴孝。
只不过眼睛中无甚波澜,也不见悲喜。明光帝死后,太医只探了?气息,身后事都是张德收拾的。
妃嫔大哭,几位公主?也是。
皇后心中冷笑,想起数日前,皇上问她,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之事。
真是躲了?个清净。
第一百四十九章晋江文学城独发
殿中妃嫔公主啼哭不已,吵得人头疼。而众亲王大臣聚在乾清宫,一为奔丧,二便为国事?。
国事是指明光帝薨逝,江山后继无人。
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,明光帝英年早逝,储君之位空悬,又逢赵王谋反,内忧外患之际,立谁为新皇,便是他们最关心的事。
的确难办,不比当初先皇薨逝,那会儿皇子众多,也立了太子,而明光帝没有子嗣,朝中的王爷只有奉王、英王、禄王在京中,其他王爷早已就藩,先皇在时,最?小?的十四十五十七皇子,如今尚不足十五岁。
前朝的确有年纪小?就继位的,可三位王爷资质平平,又何谈继承皇位。
不少?大臣都私下?议论,说国不可一日?无君,丧事?重要?,可是江山社稷更重要?。
赵王还起兵谋反,若知国丧,岂不更肆无忌惮。
众人小?声议论间,一道?声音响起——
“十三弟在外征战,已是辛苦劳累,若盛京再无主持大局的人,对江山社稷是坏事?。”说这话的正是禄王,他得为自己打算,众人皆知,明光帝薨逝前,已经遣质子回封地。
如今在朝的也就他们几个,儿子虽年幼,但可立为新帝。禄王看向皇后,从前锦衣华服端庄雍容的皇后,如今一身白衣,面上不见什么神色,和往日?大不相同。
禄王希望皇后明白,皇上已经死了,她一个没有儿子的皇后,日?后的日?子甚至不如那些有公主的妃嫔。
何况当初皇后本就喜欢萧允诚,为何不联手呢。
日?后做了太后,才是真?正的高?枕无忧。
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后,万一明光帝死前真?想把皇位传给他人,那该趁着现在立了储君。
萧允诚年幼又如何,那朝政自是他们把持,如今赵王已被萧秉承打回了鹿城,天下?安定,正是好时候。
明光帝在世时,必然和皇后商议过,再说了,如今明帝第已死,就算没有商议过又如何,皇后说太子之位传给谁那就传给谁。
皇后是一国之母,明光帝的枕边人,岂不是说立谁就立谁。
禄王问皇后,“皇上在时,可与皇后娘娘商议过储君之事?。国不可一日?无君,储君乃国之根本……”
他循循善诱,希望皇后能明白事?情轻重。
奉王见此,说道?:“皇上既然将各藩王的公子送回封地,估计是并不满意,无储君才智。如今盛京城内的公子也就那么几位,禄王长子年纪太小?,让几岁小?儿登上皇位,说出去岂不让人耻笑?。”
不管如何,先堵死一个,别的再慢慢想办法。
至于萧秉承,这会儿谁能想到他,甚至对奉王等人而言,让萧秉承和赵王打个两败俱伤才最?好。就算有保家卫国的功劳,但此时萧秉承人在云州,一时半会儿又赶不回来。
当初赵王没谋反,不也是因为他在西北吗?
等他回盛京时,皇位早已板上钉钉了。
皇后的确听?明白了,大约也是因为她没像其他嫔妃那样?伤心,所以听?得懂禄王的话。她想,如今明光帝已死,再计较别的事?也是无用,母家荣耀和自己的荣华富贵在前,扶持一位新皇的确是要?稳妥得多。
她想,奉王长子已经六岁了,年纪大也是记事?的时候,倒不如禄王长子年纪小?,好控制。
记得支持
以后萧允诚就是她的儿子,往后的几十年都靠她把持朝政。
禄王一家,自是遵从先帝遗旨前往封地,和去母留子一样?,怎么可能让禄王留在盛京。
前朝又不是没有太后垂帘听?政的,扶持一个傀儡,由她处理朝政,何愁母家没有好前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