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阳县,这座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小城,正沐浴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之中。千阳县县令黄德贵站在校门口,面带微笑,满意地注视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子鱼贯而入学堂。这些学子年龄参差不齐,最大的已经年满十八岁,青春洋溢;最小的仅仅只有五岁,稚嫩可爱。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。其中,有些是英勇无畏的烈士留下的遗孤,带着对亲人的思念与敬仰走进这所学堂;有些则是土生土长于本县县城的孩子,从小便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;还有一些是从外县甚至周边村落远道而来的求学者,怀着梦想与憧憬汇聚于此。这所规模宏大的学堂占地面积将近五十亩,可谓气势恢宏。在这里学习的学子数量众多,竟然超过万人!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被细致地划分成了五个等级:那些年龄在五至七岁之间的小朋友被编入一年级,开始他们的启蒙之旅;八到十岁的孩子则分配到二年级,逐渐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;十一至十三岁的少年们组成了三年级,此时他们已能独立思考并探索更广阔的世界;十四到十六岁的青少年属于四年级,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,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;最后,十七到十八岁的青年们被分到了五年级,即将迎来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——步入社会或者继续深造。而统领这所学堂的校长大人,正是备受尊敬的马岱先生。那么,为何这所学堂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学子前来就读呢?原因主要有三:其一,学堂提供免费的餐食,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需担忧温饱问题,可以专心学业;其二,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才立业;其三,千阳学堂不仅仅是一所普通的学府,它同时还肩负起了孤儿院的重任,给予那些失去双亲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,以及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在这所学校里,绝大部分的教师竟然都是由官员兼任的。原因无他,实在是缺乏足够数量的专职教书先生啊!而黄德贵,身为堂堂千阳县县令,如今竟也成为了这千阳学堂中的一员教师。每日清晨,尽管黄德贵这位县令大人公务缠身、异常繁忙,但他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学校,为五年级的学子们讲授一堂课程。这堂课的内容着实简单易懂,无非就是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罢了。而且,所教的书籍也仅仅局限于《三字经》与《百家姓》这类启蒙读物。至于其他更为深奥复杂的知识?抱歉啦,这些孩子连最基本的文字都尚未认全呢,又怎能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呢?待黄德贵上完课后,便轮到另一位先生登场授课了。此位先生负责讲解的乃是所谓的“理论课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思想改造课”。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,旨在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。此外,每个年级还专门安排有军事训练课程等等,以全面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。就在黄德贵凝视着眼前这座千阳学堂时,突然间,一名衙役急匆匆地朝他走来,并躬身行礼道:“大人,元守大人命小的前来告知您,请您速速收拾行装物品,准备启程前往天水府。”听到这番话,黄德贵不禁眉头微皱,疑惑地问道:“前往天水府作甚?我对此事一无所知啊。”那名衙役赶忙回应道:“听闻此次是因大人您官运亨通,得以晋升官职,现今已被任命为天水府知府啦!”然而黄德贵听到他升任天水府知府并不开兴,原因是他舍不得这里,这个他一手创办的千阳学堂。黄德贵站在千阳学堂的庭院中,目光深邃地望着那熟悉的教室和操场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天水府知府,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,代表着权力和荣耀,然而对于黄德贵来说,这个消息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,压在他的心上。他刚刚从陇县调来到这个小县城,他只是为了完成马岱给他的任务,从而创办了这个千阳学堂。黄德贵倾注了所有的精力,从选址、建设到招聘教师,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。学堂的建成,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,也成为了这个小县城的希望之光。黄德贵站在学堂的门前,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跑进教室,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。他知道,他的努力没有白费,这些孩子们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。而千阳学堂,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。在这几个月来,黄德贵看着学堂一点点发展壮大,看着孩子们在这里学习、成长,他的心中充满了满足和自豪。他早已将这所学堂视为自己的孩子,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宝贝。而如今,他就要离开这里,去担任更高的职务。黄德贵知道,这是他职责所在,他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影响大局。但是,他的心中却充满了不舍。他舍不得这些孩子,舍不得这所他倾注了心血的学堂。他深吸一口气,试图将心中的情感压下。他告诉自己,即使他离开了,千阳学堂也会继续存在,继续为这里的孩子们提供教育。而他,也会在新的职位上,为更多的人做出贡献。黄德贵转身,最后一次环顾这所学堂。然后,他坚定地迈开步伐,向前走去。他知道,这是他新的开始,也是千阳学堂新的开始。他准备给他的学生去上最后一堂课。:()清末起义恩仇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