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尔逊听着有些愣,他觉得怀特的想法不好,但对方是项目负责人,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。
他一时之间有些迷茫。
……
元素抗性实验基地。
低温核聚变实验大获成功后,按照既定计划开始了后续实验。
接下来的实验计划就是不断的提升原材料的密度,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,理论上就可以一直维持固定区间高温反应。
原材料密度提升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。
按照既定计划,实验进行五次以上才能提升到最终数值。
当反应炉内材料变多,粒子碰撞就更加容易,达到一定界限后,就可以维持自反应了。
在反应过程中,也会出现新的问题。
比如,调节材料元素会受到影响,需要阶段性添加调节材料元素。
再比如,反应废物a粒子的清理也是要考虑的。
这是核聚变控制相关的高端技术,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研究上已经有了解决方案。
当反应炉原材料密度不断上升,实验也碰到了一个关键问题--反应炉外壁的承受能力。
归根结底,还是材料问题。
即便是同样的粒子活跃度,因为原材料的密度上升,粒子数量增多,对外的实际温度也包括对外的压力就会增大。
当进行了第四次实验的时候,团队就现外壁材料承压快要达到了极限。
“如果再增加反应强度,反应炉外壁材料的使用寿命就会受到影响,甚至会存在生破损炸裂的风险。”
“到时候,实验就出现了控制性问题。”
“非常危险!”
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。
实验团队内部召开了会议,也有研究员提出了解决方案。
比如,加装外层螺旋磁场。
这个方案也就是用托卡马克类似的磁场装置,来对反炉内的粒子进行控制。
当粒子不断进行循环运动的时候,对于反应炉外壁的冲击就会大大降低。
张硕直接否定了提议,他的理由让其他人无话可说,“如果加装磁场控制装置,设备就会变得臃肿而庞大,也根本无法再作为可移动的电力能源装置使用。”
“那样一来,研究就没有意义了。”
“新核能源技术足以顶替可控核聚变,我们的研究可不是为了控制核聚变。”
张硕否定提议时,表情神态还是很轻松的。
他对于碰到的问题也是早有预料的,即便是15oo万摄氏度下的反应,反应炉外壁也很难承受,测定达到承受极限就可以了。
原材料密度不足,不能够让反应一直持续,但也是有解决方案的。
“如果是持续运作,需要向内部阶段性的持续调节材料。”
“我们只需要在添加调节材料的同时,添加一定的原材料就好了。”
“即便没有达到理想状况,但实际上,但强度已经很高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