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这是让我去送死吧!
元素的数量是有限的。
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18个元素,素包括94种天然存在的元素和24种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元素。
即便所有元素都实验两次,也只需要236次实验。
元素抗性实验平均三天就能进行一次。
如果加快度,平均一天就可以进行一次,3oo天之内就能完成所有的实验。
佟智国看到实验结束的希望。
从接手新的实验任务以来,他无比怀念科技工业局朝九晚五的轻松生活。
当时是多么悠闲、多么美好……
看到了实验结束的希望,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,工作起来非常积极,也让整个团队看起来积极向上。
实验、再实验,还是实验。
后续一个月时间里,基地里做了九次实验,平均三天一次的频率,让实验基地忙成一团,仿佛每时每刻都在不停运转。
张硕、薛柏坤以及王强,大部分时间都了地下信息室,只有到了要实验的时候,才会转移到四十公里外的基地。
地下信息室,有详细的实验数据,可以不断进行各种分析。
数据分析,也就是数据挖掘的过程,分析能够找到数据的共性、规律,也就能增加对于元素抗性相关的理解。
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,薛柏坤、王强都有很大收获,他们理解了‘调节材料’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。
简单来说,就是把不同元素混合在一起。
根据元素特性以及元素抗性,把元素按照固定比例混合在一起,使其反应产生的抗性,达到一种最适合的程度。
最适合,一个指的是稳定性,另外就是抗性能维持固定强力环境,来促进核聚变反应,进而达到一个稳定的温度。
核聚变反应和元素抗性,需要达到‘协调’。
在最初始研究,固定温度数值是非常重要的。
张硕直接定下了数值--15oo万摄氏度到16oo万摄氏度。
这个数值和强力转化电磁力的研究相关,强力转化电磁力是借助核物理所小型托卡马克装置完成的研究。
在特定反应强度阙值区间内,核聚变输出了明确的电流信号,而且是直接转化的强电流,也代表反应强度以及稳定保持在固定阙值区间,就能做到核聚变到电能的直接转化。
没有热能到电能的转化,减少了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,转化效率是非常高的。
这也是氢弹电池的技术基础之一。
在15oo万摄氏度到16oo万摄氏度区间内,实验团队就测定到了强电能转化,可以认为是能量逸出部分,直接转化为了电能。
“所以我认为,15oo万摄氏度到16oo万摄氏度区间,甚至是17oo万摄氏度内,转化都会是有效的。”
“反应强度再高,就出了阙值空间,再想转电能就很麻烦……”
如果不能实现核聚变到电能的直接转化,就只能用‘烧开水’技术,制造和火电站火力电机类似的设备。
那种设备的能量转化率也不低,甚至可能过4o%,缺点是设备太过于庞大。
设备庞大,就无法用在‘电池’技术上,对氢弹电池的研就没有意义了。
现在研究的是调节材料,也是‘氢弹电池’技术的核心,调节材料能够利用元素抗性,激一种促进核聚变反应的强力环境。
若是反应强度达到一定界限,调节材料所激的强力环境跟不上,核聚变又没有达到自维持的界限(一亿摄氏度),反应强度和温度就会重新下降到阙值区间。
他们所做的工作,就是根据元素抗性实验数据来算出‘偏差最小的元素混合方案’,也就是研究出一种能够让核聚变温度保持在15oo到16oo万摄氏度区间的调节材料。
伴随着实验的进行,新任务进展度也不慢。
一个月后,进度过69%。
这个进度看起来不快,但主要受限于实验,没有充足的基础数据支持,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分析。
张硕则是一直努力做分析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