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的时日里,庙堂格外的平静。
包括平城,也是如此,波澜不惊。
贾思勰的那本书,被高浟拓印了很多很多份。
高浟将这本书规定为官员们的必读书籍,并且要求刺史对上下官员们进行抽查考核,若是不能通过考核就会遭受罢免。
农学被高浟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上。
天下钻研经典的贤人们迅改变方向,贤人们就是这样,经典对他们来说是工具,什么学问都是工具,当官财才是目的,哪怕明天高浟说当官要靠养猪,他们都会毫不迟疑的将手里的书籍换成家猪。
高浟决定先推广到官员身上,而后逐步往下,一步步推广到民间,就像推广律法那样。
而第二点,就是继续提升官府对天下农耕事的引导程度。
知农,助农,而后兴农。
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!
刺史们得知庙堂的动向,也是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这方面,各州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响应三台诏令。
恒州自是不必多说,作为实际上的京师地区,虽然还没有形成清都尹这样的特殊编制,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先权。
恒州迅开始一系列的助农事,从引进更多耕牛,再到普及推粪,而后到普及铁制农具。
这一年的春天,汉国显得格外忙碌,没有闲下来的人。
祖珽例外。
这些时日里,祖珽总是前往铁厂,去的次数越来越多。
有人看到他醉醺醺的上了车,将这件事弹劾到御史台。
有人现他插手吏部,提拔了很多的年轻官员,将他们塞进了各地的铁厂,对提拔事表示怀疑。
他公开出面办事的次数正在减少,做事越来越低调。
魏收等人也接到了不少的报告。
如此一直到了汉王元年的七月。
天气格外的酷热。
平城就像是被火焰所烘烤着,能看到那若隐若现的热浪。
王宫之内,更是如此。
刘桃子如今所办公的大殿,被称为汉王殿,简单粗暴,六镇作风。
群臣聚集在汉王殿,分列左右。
高浟则是站在位,手持文书,正大声的讲述着这些时日里各地的农桑情况。
今年是官府初次对农桑进行较大的干预,当然,这种干预在历史上是一直都存在的,从古早到更后头,一直都存在,历法就是最好的证明,但是如今的干预,明显是出了过去。
官府强行将农具的价格打下来,将大汉的人均铁量提升了上去,大量的农具被送到民间,提升农业效率,而后就是对耕牛引水等方面的把控,这些还只是刚刚起步。
效果不能说太突出,刚刚推行的政策,想要看到成效,至少也得等上两三年,况且,此番的行为也给庙堂带来了很多的问题,很多部门都缺乏处理这些事情的经验,这些就需要大家慢慢摸索了。
刘桃子坐在上位,听着高浟的报告。
他听的很是认真。
只是,下方的群臣,似乎就没有那么的在意了,或者说,他们有着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办。
魏收激动着搓着手,看向了其余几个大臣,他们的眼神格外的明亮。
祖珽坐在群臣之中,低头打着哈欠,御史台的官员几次看向他,格外的愤怒。
在农桑事说完之后,刘桃子方才让其余人上书上奏。
“陛下!!”
“臣有奏!!”
魏收挺身而出。
大臣们彼此对视了一眼,刘桃子看向他,不知为何,眼神却有些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