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瑜入了赵成宣的眼,算是有些本事,但到底不是正统科举出身,没有走寻常的为官路子,二人说到底没有什么可说的。
他不靠女儿嫁人助力,更不需要“讨好”女婿让女儿过得好,二人像这般平淡处着正合林如海心意。
“这个人和我不合,但他对黛玉十分重要。”
二人出发点不同,想法做法倒是不约而同相似,怀着不让黛玉为难的心思,说起话来互相都多了两分体谅。
从林成那儿知道林如海为二人定下亲事,只是有几个条件,贾瑜异常兴奋,等了几天终于等到林如海唤他过去。
离开贾家的贾瑜孤身一个,哪怕有个官身有些家财,在一般人眼中也绝非良配,贾瑜有自知之明,做好了被人为难的准备。
林如海能同意将黛玉嫁过来已是意外之喜,其他条件就是苛刻些也无所谓。
本以为多少会有些波折,没想两个要求非但不严苛,反而十分容易。
第一个要求是,将来二人成亲,黛玉的嫁妆要去官府造册备案。
现今嫁娶嫁妆单子一般有三份,一份留在娘家,一份随嫁妆拿去婆家,最后一份则是由新娘自己保管。
嫁妆是新娘自己的私产,双方默认的事情,可以经官府程序,不过很少有人特意去官府备案,毕竟官府那边留一份,虽说给了女方一份保障,却有不信任男方之嫌。
林如海只有黛玉一个女儿,林家所有的家财只会留给黛玉,待他去了再给,哪里如当做嫁妆稳妥,过了明面,没人能以其他形式夺走。
第二个要求是,黛玉贾瑜成立新的贾府后,黛玉会从林家带去一众下人维持日常府内运转。
贾瑜这会儿是一个人,吃穿住行可以随便些,黛玉过去了总不能随着贾瑜这样有一顿没一顿,新开府第一波下人很重要,是将来整个府的老人,同是主子。哪个重要更是由这一拨人决定的。
若是这一拨人出身林家,那毫无疑问黛玉才是府里能真正做主的。
第三个要求是,府中将来其他仆从买卖,调配以及奖惩只由黛玉做主。
不能做主就没有话语权,哪怕是主子也是如此,不掌握生杀大权,顶撞了人对方却只能口头责骂或者找人出头,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太大威严。
一个府中,哪怕是只有夫妻两个主子也会比较,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。贾瑜不需入赘,可那府里人依然要知道,即便在贾府,姓贾的也只是姑爷。
林如海列出了三个要求,前两个还算说得过去,第三个着实有些强人所难了。在自己家却像寄人篱下,怎么想都不自在。
这并非他难为贾瑜,只是习惯找出个不可行之策,用以衬托前面二者合理,本想贾瑜若有异议,可以来回几次假装让步,双方也有些台阶面子。
哪知贾瑜没有丝毫犹豫同意了。
贾瑜内心如何衡量林如海不在乎,对方同意他自然欣然接受。
想到自家女儿有傍身的银子,有满府以她为重的仆从,有父亲有兄长,将来就是出了事,求助无门的也不会是她,林如海心下稍安,连带看贾瑜都满意顺眼了许多。
趁着林如海高兴,贾瑜趁机提出定亲,林如海不再推诿,直接定下了定亲的日子。
得了准信,贾瑜飘飘然走了出去。
那三个条件着实简单,第一项麻烦是的官府,第二项方便了他们,第三项有些奇怪细想也有些意思。
有人惹了他,他转手就向黛玉学话,看黛玉给他教训人,岂不是比自己上还有意思。
反正他懒得管人,对什么做大家长更没兴趣,狐假虎威,依赖黛玉挺好。
亲生父亲提的要求,贾瑜自己不反对还乐在其中,黛玉便是觉得不太妥当,也没什么好多说的。毕竟这二人都是一心为自己,能商量通最好。
定了亲便要成亲,因为贾瑜表现良好,林如海心里残留的几分不甘心散去,和林成看起婚期,同时挑了个好日子将张竟认为养子。
人逢喜事精神爽,林家上下近几个月便是这种状态。
先是寄居多年,备受上下喜爱的状元爷,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大人,终于成了自家少爷。后是姑娘定下了婚期,对方还是府里人都熟,每天来回七八趟的贾瑜。
虽说姑爷和预期有些不同,不过整日在眼前晃悠腻歪的小儿女能成好事,实在让人看了高兴。
婚期定在了来年三月份,贾瑜按照寻常规格置办好物件儿后,又将黛玉手中管着的铺子要过来了,加上一张房契,一同当聘礼正式送到林家。
房契是当初林如海为贾瑜租的院子,小三进院,贾瑜住着感觉不错,又紧挨着林家,干脆买了下来当作将来的贾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