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忆了小妹和我的过往,难过了两天,幸好我做了储备,不然就断了我的“坚持不懈”,日子要过,文字要敲!
(真的不想断更哦。)
现在回忆我的初三生活,其实每天很空洞,很枯燥,虽然我学习不错,并不挨老师的批评,但是也是会累的,有时候会茫然,因为那时的我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。
讲个小故事,也算是笑话,或者叫那个时代特有的特色。
前面我交代过,我太爷爷那一代,弟兄三个,大太爷家里,有两个女儿,没有儿子,此为“绝户”,需要过继一个男孩;因此过继了我爷爷的弟弟给他家做儿子,变成了我的堂爷爷。
我太爷爷,行二,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,但是二儿子过继给了大哥,就变成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,这个儿子就是我的爷爷。
还有个三太爷,生了一个儿子,一个女儿。
到了下一代,堂爷爷家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,也就是我有四个堂姑姑两个堂叔。
我爷爷这里,四个儿子一个女儿,就是我我父亲和三个叔叔及那个姑姑。
三太爷家的堂爷爷下面,四个儿子一个女儿,就是在县城的二堂伯、生病去世的三堂伯、北京当兵的四堂叔,村里有个大堂伯,有个堂姑姑在县城。
这些人家如果全部走动,费用、精力所耗很多,各家各辈的堂兄弟是都要走动的,而姑奶奶们(结婚后的姑娘的总称)和娘家所有的亲戚走动,则除了亲兄弟、姐妹之外,和堂兄弟们则是有选择的,每一代的第一个女孩和各家都有走动,下面的姑娘们跟其他堂兄弟完全没走动。
比如堂爷爷家的四个姑姑,只有大姑姑和我父亲他们兄弟有走动,其他的姑姑们则和我们都没有走动,即使二堂姑结婚后就跟我家斜对门住,都是不正式往来的。
啰嗦一堆,因为会涉及到我和大堂姑家的故事。
我大堂姑在东刘庄结婚,表姐只比我大一天,她的婆婆是她的姑姑,也是我的姑奶奶,是我大太爷家的,但和我们是没往来的。
82年的八月十五,大姑姑叫我去她家吃饭,我原本不想去的,可是架不住他家的表弟老叫,那个表弟现在在初二上学,于是我就想着中午过去吃一顿就回来上课。
第一次去,我左问右打听的,终于到了院外,有个男生问我“你来干嘛?”质问的态度让我很懵,“过来吃饭啊。”
“谁叫你来的?”那个人还气势汹汹的,站在门口不动。
“我表弟啊,你管的着吗?”我不知道这人是谁,当时叫我的二表弟没在,我也没客气。
“大妗子,有人来吃饭,说是她表弟喊她来的,我不认识。”那个男生对着院里喊。
这时姑姑出来了,姑姑近视,超级近视的那种,都走到院外了,才认出是我。“快来快来,红艳。”拉住我往里走。
“大妗子,她是谁?”那个男生没完没了。
“是我侄女。怎么了?”姑姑看着那个男孩,也很意外。
“她是我同学。”换我看他,好惊讶。
“谁是你同学?”
“我啊。你不认识我?”
艹,我应该认识你吗?
“不认识。”我很老实的点头。
“我是谁谁谁。”我还是摇头。
“啊!我是三一班的。”
“啊?你三一班的?你叫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