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不知他受了多少白眼、轻视,也不知他是怎么熬下来的。他,不容易。
老军官苦笑,反正自己当年是没那个勇气去国外的。现在后悔了,他当年要是再勇敢一点,就能多学一点,今时今日能做的事就能多一点。不求多,即使只是一点,真的只是一点,他也会很开心的。算了,现在想这些有什么用呢?
听闻青年还有一个学医的兄长,可惜兄弟两人回国后不久,这人就投湖自尽了。
不容易,都不容易。
真是后生可畏,比如这青年,再比如邓将军的那个闺女。真是厉害。
老军官再次看向那片天空,不知不觉间竟回想起当年决定抛下四书五经去学习西洋玩意的日子。突兀地,他想起了一件事,心底一乐。
妈的,这都几十年了,他居然才想起来他还是个功名在身的举人!
也许就连老军官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究竟有什么可乐的吧。
青年按照老文职军官的吩咐,将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,一切完毕,他对老军官说了一声。他等了一会儿,没听到老军官应声……
他以为是对方没听到,就又喊了一声,老军官还是没有回答,连点反应都没有。
房间里的另外两个士兵对视了一眼,心底升起几丝不妙。
青年愣了一会,他心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。他走上前,拍了一下老人的肩膀,老人的脑袋毫无预兆地垂了下来。青年探了探老人的鼻息,然后颤抖着手指收回了自己的手。
他抬起头,顺着老人之前的视线透过窗户向远方望去——那是一片不见阴霾与瑕疵的天空,明亮得刺眼。
一片光明。
第65章《情深深雨蒙蒙》番外
启明时代,这就是后世的人们对于邓氏军阀掌权后的那段日子所起的称谓。
这日,一场以“启明”为主题的图展在邓女士的故居开展了。
其中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一幅挂在西墙上的巨大照片。
照片正中央是一个绝不奢华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简陋的坟包,坟前站立着一位八十岁左右的老人。照片是从侧面拍摄的,老人侧脸上的表情,一清二楚地展现在了众人眼里。
疲惫、茫然。
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时所特有的痛楚。
这位老人正是后世声名赫赫的邓将军,而坟里的人物正是他的女儿,这正是几乎无人不知、被人们尊称乔女士的那个人的坟墓。
一个身着军装的头发花白、身材干瘦的老军人目光崇敬地看着照片里的人物,然后带着几分哀叹离开了图展。
他回到家后没多久,就迎来了一波前几日就约好到访时间的客人。
老人:“到院子里来坐吧。”
来者客气地向老人道谢,说话的人是一个面貌清秀,鼻梁上带着一副无框眼镜的年轻女记者。
老人似是有几分疲乏地坐了下来,保姆为来客倒上了茶水。
老人坐在木椅上,他的神情中显露出几分追忆的情思,有几分怅然,又不自觉地路出几分笑意。然后他回过神来,歉意地朝着坐在对面的记者看了一眼,“抱歉,人老了,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以前的事情。”
老人对面那位刚入行没多久的记者小姐腼腆地笑了笑,然后向摄像师摆了摆手,示意他可以开始录像了。
温暖柔和的风徐徐而过,树叶婆娑作响。
老人一边沉湎于过去的记忆,一边开口说道:“当年我是从一份报纸上,知道了邓校长的这所军校的。当时啊,我一看到上面的介绍就眼红了。包吃包住,待满一年后还发大洋,一看到这条件,第二天我就整理好行李准备去那儿了。”
记者小姐问:“你家里人不反对吗?”
老人低低地笑了一声,“反对,怎么可能反对?我再家里排行老三,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。我这两个哥哥,用外人的话来说,就是私生子,不过,只要我父亲喜欢他们,他们照样比我过得好多了。那日子真是难熬,所以在我提出要去邓校长的军校时,我妈第一个出来支持我,我爸没理我,然后我就一个人提着行李离家了。”
“我一进城就被吓了一跳,还没走上几步路,就有一些小娃娃拿着广告往我手里塞了。我就像那刘姥姥进大观园,眼花缭乱。”
老人有些沙哑的声音不急不缓地悠悠说着,记者时不时拿笔记点什么东西,一时间,气氛称得上是无比安详。
过了一会儿,在老人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后,记者小姐趁机提问道:“至今,关于乔女士一直未婚的原因都众说纷纭,请问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”
老人思考了一会,道:“为什么……大概是因为太忙了吧。”
记者小姐有些疑惑道:“忙?”
“总有无数的事情等着她去做,她是个性格很认真的人,只要在她负责的范畴内,她不仅是从不推脱,也从不敷衍,我口拙,形容不出来我想表达的意思,唉……”他叹了口气。
“我还记得有一次科研部门出了点小差错,那次研究的东西非常重要,真的非常重要,重要到相关负责人一个个都下了军令状,各部门也都在等着总成果出来,结果就在临近末尾时出了点小差错。那位女士捧着一叠叠资料,接连两夜没睡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她就是个人形电脑,那么一大长串的数字,别人还在那里费心计算着,她早计算好,去看另一沓资料了。”